六朝 青玉 踞姿靈犬                                

 

本篇一部份原刊載於澳洲橋雜誌2002年10月6日第四十二期中國古玉玩賞探秘」專題報導

                         玩賞法則

                  

 

自內蒙赤峰興隆洼文化【註一】的古玉器發掘至今,已逾八千年 ,時值新石器時代的中期。

在當時,雖說玉器的定義並不顯著,然可以確定的,無論是「美石」或「彩石」,其價值

必定是高昂難求。遠古時代,先民以與生俱來的原始美學觀點,選擇獨特秀美的礦石,琢

磨成心目中長期感悟的形象,貼身佩戴賞玩。以舊石器時代的原始岩畫而言,最初多採記

述性或描寫性的繪畫,而以藝術性為出發點的例子極少。反觀先民在古玉器的琢磨上,材

料體小珍貴、稀少難尋,器物製作艱難、耗時費工,且必須依賴高超熟稔的技術,故其製

作的初發,乃是人類原始稚樸性情的執著外抒,而其活動的目的,卻是先民社群單純美感

的賞玩裝飾。由於古玉器初始的用途是玩賞綴飾,重炫耀而輕實用,因此在器形的變化、

材料的甄選、作工的講究等方面 ,均有 階段性的獨創,藝術意識於是油然而生。

 

興隆窪文化玉器之一

興隆窪文化玉器之二

 

藝術的定義

 

在此,先對「藝術」下一簡單的定義:使一位具有高超技術的工匠,產生具有美感的作品

,是「美術」所探討的課題。然而僅是「作品優美」,未必就能突顯匠人的風格。若是在

技術手法上加以突破、心靈感悟上予以昇華,則於無形中散發個人創新的特質,此即所謂

「創作」的歷程。一件具有美感的作品,能不斷散發出匠人專屬的氣質風格,就是一件不

折不扣的「藝術品」。而此時,該「匠人」即應正名為「藝術家」。綜言之,「藝術」與

美術」的定義如下式:,

 

技術  美感  美術

 

美術  創新  藝術

 

由此可知,一件「藝術品」,必須達到三個要件:

 

1. 作品的產生,必經純熟精練的技術手法;

2. 作品的氣韻,具備雅秀明麗的美感內涵;

3. 作品的創製,散發個人風格的專屬氣質。

 

瞭解「藝術」的定義後,欣賞與鑑別「藝術品」就顯得容易多了。簡扼言之,鑑賞一件藝

術品,須視其有無「精練的技術、氣韻的美感、創新的風格」等三大要件,缺一不可,而

三要件水準的高低,即代表藝術品水準的高低。人生所追求的至高境界,是「真、善、美

」三情境,而藝術的創作與鑑賞,恰巧落在「美境」的一環。

 

古玉器的藝術

 

以古玉器鑑賞的角度而論,表現在「精練技術」者,是「雕琢技法」;表現在「氣韻美感

」者,是「玉種質地」、「沁蝕斑殼」與「完整程度」等三方面;表現在「創新風格」者

,是「雕琢技法」、「器件用途」與「朝代風格」。行筆至此,可毫不猶疑地確定:古玉

器的鑑賞,確是屬於藝術鑑賞的一環,而其所呈現的各種鑑賞角度,即是賞玩古玉器的最

佳課題。

 

古玉器的玩賞除了是一門藝術外,也是一門學術。不論何種學術,為了研究過程與知識交

換的便利,自然就會形成一些專門術語或辭彙的使用,這也是初學者最感困惑與無助之處

。舉例而言,陶瓷中:明瓷釉色有「孔雀綠」、「寶石紅」,清瓷含「豇豆紅」與「茶葉

末」等品種。觀色寶石中:紅寶有「鴿血紅」、藍寶有「蒼海藍」、碧璽有「小桃紅」與

「橄欖綠」之名。再看印材,有壽山的「紅花芙蓉」、青田的「藍星」、昌化的「雞血紅

」等等品類。凡是玩賞的學術,屢屢都有專用名辭的流通,古玉的玩賞亦然。本站將盡可

能對所提及的相關古玉玩賞辭彙作一解說,以增進讀者對古玉玩賞的興趣與認知。

 

寶 石 的 術 語 雅 詞

藍寶:蒼海藍品類

碧璽:橄欖綠品類

碧璽:小桃紅品類

 

印 石 的 術 語 雅 詞

印章:壽山石中的紅花芙蓉品類

印章:青田石中的藍星青田品類

印章:昌化石中的雞血紅品類

 

瓷 器 的 術 語 雅 詞

瓷器:明代孔雀綠釉碗

瓷器:清代豇豆紅瓶

瓷器:清代豆青釉豆

瓷器:清代茶葉末釉花澆

 

最後,要提及的是,自宋朝之後,以考古角度立書探討古玉者漸多,而以玩賞角度的古玉

論著卻付之闕如。此乃緣因於歷代玩賞家之知識傳承,端賴「口傳心受」的方式為之,而

非依據「立言」的途徑。因此,盼望由本站的立言拋引,使古玉玩賞的同好可從美學、哲

學、與藝術的觀點來瞭解古玉的價值。

 

何謂古玉器?

 

「古玉器」,是指清代之前的工匠,以玉的礦石雕琢所需器型,作為鑑藏、把玩、祭祀、

權徵、陪葬、鑲嵌、裝飾等等用途。「古玉器」又簡稱為「古玉」。依此定義,可衍生出

「古玉」的要件有三:一是「年代」,二是「成器」,三是「入土」或「傳世」。

 

古玉的年代

 

所謂「年代」,在中國基本上是指朝代。朝代的久遠,代表年代的久遠。任何古物之所以

珍貴,除了材料珍奇、器型暢美之外,還有一項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稀少」。「物以

稀為貴」,是在任何時空下均適用的原則。以現代的工匠、先進的工具、豐富的材料,來

製造大批全新的作品,當然不合乎「稀少」的原則,也無法符合「珍貴」的意義。對於歷

代流傳的玉器而言,現代作品不論如何精緻,亦無法加以取而代之。因此,收藏當代所製

的玉器,絕對與珍藏前朝歷代所雕琢的古玉作品迴然不同。基於此,在玩賞古玉時,必須

要有朝代的限制。也就是說,當代的玉器無法做為玩賞的標的,而合於古玉定義者,至少

須是清朝以前的作品。其次,古玉器的製作,在六朝以前較具有其時代的風格與特質,故

對傳統的古玉收藏家而言,多以「六朝」為其賞玩下限的年代依據。

 

古玉器依其製成年代的遠近,大約可分為四類:一是「新玉」,指成器於一百年以內的古

玉;二稱「老玉」,指成器在一百至五百年之間的古玉;三是「古玉」,指成器在五百年

至一千年間者;四謂「高古玉」,指成器在一千年以上者。依此推算,「新玉」的年代約

當清末,「老玉」的年代約在明清期間,「古玉」則處宋元兩代,「高古玉」則指唐代之

前。

 

玉材與玉器

 

所謂「成器」,是指「玉料」雕琢成為「器型」的步驟。任何的玉材,都是歷經億萬年的

產物,均有其地質年代的因素。唯獨玉器,是指玉材成器的朝代或年代,此始為玩賞的標

準。若論玉材的收集,應是無工無穿;而談玉器的珍藏,則欲精工雅作。仔兒玉材,無疑

地是玉材之上等,稱為「原石」;然收藏時不欲穿孔,或經其他人工的琢磨修飾,否則即

非「原石」之貌了。所謂「精工」者,乃指器型周密嚴謹、雕工精緻緊錯;「雅作」者,

是指玉器清雅秀美、琢工流暢粗曠。欲「成器」,則有玉料的擇選、琢磨的程序、與器物

的成形等階段。在玉料的選擇方面,各文化期大致有其棲息地的特殊地域性用玉,稱「地

域玉」或「地方玉」,而在戰國以前的玉種,多以「色美」為主,故有「玉,石之美者」

之釋,此時期堪稱為「彩石文化」。就玩賞實務而言,戰國之前,好淡黃玉;戰國以迄宋

代,好白玉;宋明期間,重青黃玉;至清代,又轉而盛行白玉矣。在琢磨的程序方面,玉

器的雕琢又分「料就工」、「工就料」兩類。「料就工」者,是指玉料的體積較大於所欲

琢磨的器形,故玉工的技術可施展無礙;而「工就料」者,乃指玉材體小珍貴,玉工必須

順勢成形,故琢磨時多所侷限,有時甚至無法涵蓋整體的造型,而產生局部缺陷的情況。

基本上,「料就工」的作品當然較「工就料」者,在價值上更勝一籌。最後,論及器物的

成形方面,一般而言,玩賞的件器造型,大多具有其特殊的時代、抑或個人的意義。例如

,戰國時代在政治上主張「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故當時佩蟬的型制多為「鳴蟬」,亦

即其腹部兩側分別雕刻一個「鳴鼓」,是玉蟬的鳴器,此即為時代的意義。又如,漢代的

翁仲一類,有聳肩駝背,似恭敬狀者,佩之,以勵人處世恭敬、慎重其事,此又為個人修

身的意義,是反映古代中國人智慧的哲學觀。

 

精  工  與  雅  作

玩 賞 的 件 器 造 型

精工品:此東漢韘形珮雕刻精緻細腻

雅作品:西漢恭敬翁仲雕刻簡潔古樸

鳴鼓:此戰國佩蟬腹部雕二鳴鼓

 

入土與傳世

 

古玉第三個要件,是「入土」或「傳世」。目前發掘的遠古玉器,幾乎都是經過殉葬的手

段,而玉器殉葬的地點有墓室、殉坑、與棺槨。南宋距今約七百年,在玩賞實務上,南宋

之前的古玉器鮮少非經殉葬發掘而得。此類先經入土埋葬,後被發掘出土的古玉器,通稱

「入土古」,簡稱「土古」,又稱「舊玉」。至於「傳世古」,乃指古玉器經過代代相傳

至今,而非經埋葬發掘而來。實務上,傳世古的年代通常在明清兩代。「入土古」與「傳

世古」最主要的區別,在於入土過的玉器,出土後其表面上多有「沁蝕斑殼」的變化。此

種變化,是古玉器與大自然長期融合的結果,具有美學暨藝術上的價值,且鮮有兩件古玉

器其變化是完全相同的。古玉器長年曝於土中,玉表受外物入侵而著色,謂「沁」;玉面

受異質浸溶而凹窪,稱「蝕」。「斑」者,是指玉器受 蝕的形狀,或玉器受蝕後,質地已

然產生變化之謂。「殼」者,乃指外物長期附著於玉表 ,玩之亦難剝脫之謂。「傳世古」

均非入土器,無沁蝕的變化,仍保持原有的玉質與器型 ,亦無古老斑爛的趣味。以玩賞的

角度探討,「入土古」較具有賞玩的古拙雅趣。

 

入 土 古 與 傳 世 古

入土古:經殉葬挖掘而得

傳世古:未入過土

 

玩賞的六觀法則

 

古玉的玩賞,必須有一套客觀、嚴謹、實用與完備的品鑑準則。否則無基準,優劣即無從

品評;無法則,玩賞就無所憑據。古玉玩賞的「六觀法則」,確實是經過古人長期實踐、

增補、修訂與考驗的玉器品鑑標準,傳襲至今,尚無任何一種鑑賞方法可以與之媲擬,更

遑論取代了。

 

以前節中所提及之「古玉器藝術鑑賞角度」在「精練技術、氣韻美感、創新風格」三大要

件下,綜合歸納古玉器的表現要點,是「玉種質地」、「沁蝕斑殼」、「完整程度」、「

雕琢技法」、「器件用途」與「成器年代」。據此,呼出了所謂的「六觀法則」。「六觀

法則」,簡單地說,就是觀評古玉器的六個角度,亦即:「觀質地」、「觀雕工」、「觀

件器」、「觀沁蝕」、「觀完整」與「觀年代」。以術語言之,此六個角度又稱「六關」

,而每一關的品評順序,與其本身的重要性息息相關。舉例來說,一件古玉器的「質地」

若被評為上等,則可再就「雕工」階段加以審品;若古玉的「質地」屬於下等,則其餘五

關的優劣即無需評鑑了。此種品評的原則,適用於六觀法則中的任何一關。

 

觀質地

 

「質地」是「六觀法則」中的第一觀,亦是第一關。任何古玉若是未通過此關,則被列入

下品,其餘各關均不必談了。

 

「觀質地」者,是品評古玉的「玉材優劣」與「玉料種色」。判斷「玉材優劣」的方法有

二:一是視覺的;一是觸覺的。

 

視覺的標準:重在「溫潤、光澤、乾淨明潔」;

觸覺的標準:則是「細膩、柔和、手頭沉實」。

 

「溫潤」,是指玉材映光時,由內部所外發至玉表的視覺感受。「溫」,是不涼;「潤」

,指不澀。古玉上品於盤磨玩賞時,似有玉露自內湧出,術語稱「靈泉」,而此種湧泉之

玉,則稱「活玉」或「靈玉」。玉光外發,則不涼;玉肉泉湧,則不澀。古玉不澀,則見

「光」;玉面包泉,則有「澤」。「乾淨」者,是指玉面不雜他質;「明潔」者,乃言玉

肉清爽可鑑。在觸覺上,「細」,指滑順;「膩」,指綿密。「滑順不涼」,是謂「柔」

;綿密不澀,即為「和」。「手頭」者,是指衡估玉器質量;「沉實」者,乃言玉肉緊密

墜結。古玉過手時指膚的摩滑與握合的體會,可判別玉器觸覺的特點。

 

至於觀察「玉料種色」的重點,乃在「玉種」的組織結構,與「玉色」的正偏異同 。一般

而言,玉種的組織有半透明、微透明、不透明等程度之分;而玉種的結構則具縷狀、層狀

、粒狀 、塊狀等差異之別。在「玉色」方面,由於漢代以降用玉,以新疆和闐玉為大宗,

而和闐玉又以「青、黃、白」三色系為正,稱「三正色」。至於戰國以前用玉,多以地方

玉類為主,時不乏有珍貴玉種玉色的出現。

 

新 疆 和 闐 玉 三 正 色 例

白玉:器為漢代白仔兒玉天鵝子

黃玉:器為良渚文化黃玉人面紋

青玉:器為良渚文化青玉冠形嵌飾

 

更詳細的質地論述,請按

 

觀雕工

 

「琢藝」,是「六觀法則」中的第二觀,也是第二關。
 

「琢」,是雕鑽磨刻的意思;

「藝」,指專有的技術風格。
 

「雕工」,就是「琢藝」。「觀琢藝」,就是觀察玉器經過雕造琢磨的部位,並玩賞其雕

琢的技術暨藝術的水平。古玉中所謂的「琢藝」,實務上應包含幾項因素:即「玉器造型

」、「裝填圖飾」、「線紋作工」、「打磨手法」、「孔穿方式」、「琢工下刀」、「用

料特徵」、「藝匠氣韻」與「時代風格」等。

 

更詳細的古玉琢藝,請按

 

觀件器

 

「件器」,是「六觀法則」中的第三觀,也是第三關。


       「件」,是指「件頭」,也就是審視該玉器的種類。
       「器」,是指「器用」,也就是審視該玉器的用途。


「觀件器」,就是觀察該件玉器的種類與用途。
從截至目前所出土的器物來看,古代玉器

種類極為多樣,遠較銅器、陶瓷等為複雜,甚至有些玉器型制,至今仍不知其真正用途。

用途顯明的件器,其價值即相對提高。

 

更詳細的古玉件器,請按

 

觀沁蝕

 

「沁蝕」,是「六觀法則」中的第四觀,也是第四關。
 

「沁」,是指古玉器入土,受地水地熱地壓及土中礦物質長期的作用,致使玉器表面的弱

處滲入外界物質或色質,而形成「沁」。
 

「沁」,有「色、形、度」之別。色,指顏色而言,即沁色。形,指形狀,即沁狀。度,

指深度,即沁深。
 

沁色,常見有五色,即「紅黃黑白青」。宋朝以前出土的古玉器,或多或少表面上都有「

沁蝕」的存在。而各色系又有多種品目。如,黑沁色系中,有「墨漆古」、「陳墨黑」等

多項品目。古人將紅黃白黑四色系的品目中,各選一品顏色絕美,且稀有難見的沁色,集

之而稱為「四大名沁」。

 

「蝕」,是蝕況,指玉面受異物浸溶的形狀,而蝕狀又稱為「斑」。玉器受蝕形狀雖是千

變萬化,然仍有類可循。古人統合四類形美難得,且神似自然的蝕斑,稱之「四大名斑」

 

「殼」,是指附著玉表的異物,剝之不去者。殼之名,即異物之名。如,青銅附玉,稱「

銅鏽殼」;鐵器附玉,稱「鐵鏽殼」;沼泥附玉,稱「水繭」;絹帛附玉,稱「帛殼」。

 

」、「」、「」、「

沁:白玉上的鐵鏽沁

蝕:白玉被土所蝕

斑:青玉的堊土凹斑

殼:白玉上的銅綠殼

 

「沁蝕斑殼」,是古玉玩賞上極為重要的一環。古玉出土後,將沁蝕斑殼保持原狀,不加

以撫搓觸摩者,玩賞上謂「生坑」。反之,出土後加以撫摩觸玩者,稱「熟坑」。同一件

古玉,「熟坑」與「生坑」的形色多有顯著的差異。若生坑的沁蝕經撫摩搓揉,而愈顯明

艷潤澤者,稱「靈沁」。反之,若愈顯晦暗乾澀者,即「死沁」。在玩賞上,古玉的沁蝕

是靈是死,攸關其玩賞價值至鉅。

 

更詳細的古玉沁蝕,請按

 

觀完整

 

「完整度」,是「六觀法則」中的第五觀,也是第五關。
 

「完」,是指「無缺」。是「成套」的無缺,謂「完」。
      「整」,是指「不殘」。是「成器」者無殘,曰「整」。

 

「觀完整度」,就是觀察玉器是否成套,以及玉器的殘損度。「無缺」者,如成套劍飾,

應含劍珌、劍衛、劍琫與劍首等四器;成套葬玉,應含瑱塞、握玉、瞑目等等。「不殘」

者,指玉器未受磕斷、摔裂、磨損、切製等傷殘。玉器的完整度,在玩賞立場上備受重視

,是件器玩賞取捨的重點條件之一,對其價值亦具決定性之影響。

 

「完」,指無缺。「成套」的無缺。

「不整」,指已殘。

完:東周綴玉面罩(瞑目)整套

完:西漢玉具劍飾三套(由上至下:劍首、琫、衛、珌)

不整:斷裂蓋,已屬不整

 

更詳細的古玉件器完整度,請按

 

觀年代

 

「年代」,是鑑玉「六觀法則」中的第六觀,也是最後一關。
 

由於「精美品」對於任何朝代而言,均是高價值的物件,故若一古玉器已通過六觀法則中

的前五關,則表示其為精美品,「年代」一關即不須多加考慮。因此,「年代久遠」這項

條件,實際上並無任何「價值」上的涵義。由實務玩賞的經驗得知,任何年代的古玉器均

有品級上的差別,屬於下品的件器,即使年代為文化期,流傳至今亦無法跳脫下品的層級

。 「觀年代」,就是斷代。基本上,古玉的優劣與年代的久遠並無直接的關連,若符合玉

質美、雕工佳、件頭好、沁蝕靈、器完整等五條件,就是上等美玉。當然,若再能是六朝

以前的佳品,那身價更是不凡了。玩賞上,將符合六觀法品評的古玉,通稱為「全美品」

 

更詳細的古玉年代,請按

 

結語

 

古玉的玩賞極重視實務的經驗,由於古代並無彩色照相暨印刷的技術,因此無法單藉論著

的說明來瞭解玩賞的概念,這也是傳統式「口傳心受」的傳承法必須存在的原因。時至今

日,印刷技術突飛猛進,加以電腦科技的專業應用,彩色印刷的精確度大為提高、圖照色

澤的偏差度大幅降低,形成古玉玩賞論述推展的最佳時機。本篇對賞玩的傳統標準-六觀

法則,作一簡要的說明。以現況而言,古玉的考古領域資訊漸豐故如火如荼的廣泛推動,

然玩賞領域論著難求致眾說紛擾而窒礙難行。因此,藉由古玉玩賞專題的藝術觀點,配合

鑑賞古玉六觀法則的適切內容,期能普及古玉玩賞的層面、承繼中華文化的精髓。

 

 


【註一】隆窪文化中發現的玉器達數十件之多,色澤多為淡綠、黃綠、乳白或淺白色,而且已經掌握了拋光

        、鑽孔等技術。興隆窪玉器是迄今所知的中國年代最早的真玉器,使我國使用琢磨真玉器的年代追

        述到了80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時代中期。

半墨堂版權所有 © 2005 Inkslab Pavil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