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 青玉 踞姿靈犬                                

 

本篇原為站長撰寫刊載於澳洲橋雜誌2002年6月6日第卅八期中國古玉玩賞探秘」專題報導

                         玩賞十三問

前   言

現今稱為「玉」的,有兩大類︰一是軟玉,也是「古玉」所探討的對象;另一是硬玉,俗稱

為「翠玉」或「翡翠」。軟硬玉名稱之始,乃是十九世紀下半葉,法國礦物學家達莫爾所提

出的。軟玉並不軟,只是相對於硬玉其硬度較低而已。軟玉在摩氏硬度是六度至六度半,而

硬玉則是六度半至七度之間。翠玉最早在中國出現,大約是在明末清初時,而其所以能聲名

大噪,乃拜慈禧太后之賜。慈禧太后喜愛翡翠,上行下效,自然其價值就水漲船高了。因此

嚴格說起來,翠玉是沒什麼年代可言的,只講究老新坑與工色地而已,古玉則不然。古玉在

中國可謂源遠流長,至今已達一萬年。不可思議的是,自新石器時代的晚期就有精緻的玉作

藝術品出現,而歷經各朝各代,愛玉的心理與琢玉的技術始終從未間斷。除了中國人,世界

上沒有一個民族對玉有如此的迷戀與摰著,這也是導致玉器是中國獨有文化的原因。玉在中

國是君子的象徵,故古有云:「君子無故玉不去身」。而玉器自古則是用於兵儀器、禮器、

佩飾器、符節器、喪葬器、壓勝器,甚至是文玩器皿無所不包。

 

古玉的材料,於戰國以前採用「石之美者」的原則,包含軟玉、岫岩玉、綠松石、瑪瑙、琅

玕與蛇紋石等等材料;此類材料標準,即今之所謂的「彩石」。漢代以降,由於絲路暢通,

故多以新疆和闐出產的軟玉為主要雕造的玉材。而「玉器」,是指玉材雕造完成的器物而言

;玉器的年代,則是指玉器雕造完成的時代。因此,所謂「漢玉」,乃是指於漢代所雕成的

「玉器」,並非指漢代的「玉材」。廣義而言,「古玉」乃是指清朝以前玉器的統稱。「古

玉」一詞中的「玉」字,乃是「玉器」的簡稱。

 

嚴格來說,古玉器依其製成年代的遠近,又可分為四大類︰(1)新玉」,是指一百年以內者

;約當清末民初之際。(2)老玉」,是指一百至五百年之間者;約當明清兩代。(3)古玉」

,則是五百到一千年者;約當宋代期間。(4)高古玉」,就是一千年以上者;即宋代以前。

至於古玉器的製作年代與該玉器的價值,基本上並無多大的關連。

 

筆者玩賞中國古玉已愈十五個年頭了。為了進入中國古玉的門檻,筆者在一九八五年左右,

前後參加了二期由當時被認定是古玉學術研究最具權威的教授所開的私人古玉研習班,期盼

因此而能登上古玉深奧之殿堂。經過了半年孜孜不倦的學習,自以為頗得古玉研究的真髓。

就在第二期研習班即將結業之際,忽聞同班學員慨嘆道:「我到現在怎麼連玉材或是石材都

分不清楚?」。霎時,筆者亦噤若寒蟬,心裡一陣吶喊:「怎麼我也是一樣玉石不分呢」。

權威教授當時執業於故宮博物院,全程以幻燈片為媒體,例證以故宮暨世界博物館的古玉為

主,試問學員如何能自幻嬁片上分出玉石?筆者是用功的結了業,然卻只達到對古玉器的型

制功用、紋飾圖樣、朝代特徵等書面資料的瞭解(坊間這類書籍相當充斥);至於在實務上

的把玩欣賞,當然還是一籌莫展了。還好皇天不負苦心人,一九八七年春,筆者遇見了當時

玩賞古玉已愈四十載的師父,自此始漸漸進入古玉玩賞的堂奧。吾師賞玩古玉至今,已愈甲

子,其承襲前人古玉玩賞藝術,既深且博。舉凡古玉玩賞之型制、沁蝕、手法、派別、哲理

等,無一不精。其不僅為政府遷臺後,力倡古玉玩賞正途之第一人,亦是如今海內外通曉古

玉玩賞課題之魁首,備受古玉玩賞界之尊崇。轉眼,當時玩賞古玉的那一輩同好,作古的作

古、移民的移民,大多是不知所終,而師父如今也已是九十高齡的人瑞了。

 

反觀現今台灣年輕一代的古玉玩家,追求宋明清近代白玉者眾,比對書本照片為鑑定古玉依

據的亦比比皆是。至於研究古玉所持的立場為何?玩賞古玉最基本的目標又是什麼?已經無

人去深究了。現代的古玉玩家自以為是者居多,然其古玉藏品贗拙充斥者仍眾,其原因為何

?追根究底乃在研究的方向岔了路,研究的立場混了淆,研究的觀念偏了差。筆者為了能在

中國古玉玩賞與保存中華文化上貢獻一點心力,故而提出極待釐清的幾個觀念。以下依一問

一答的方式敘述之:

 

玩賞中國古玉十三問

一、研究古玉能有什麼立場?

說明:古玉的研究立場,大體有三種:「考古立場」、「收藏立場」與「玩賞立場」。「考

古立場」是指以古墓開掘為基礎,藉所發掘的玉器來探索歷代人文、科學、社會、經濟、政

治等文化的狀況。因此其玉器的使用,多專注在「型制」、「紋飾」、「材料」、「製作」

與「用途」等方面的研究探索,而對玉器的「質地」、「沁蝕」、「完整」等品相不太注重

。故有缺損者予以補黏修整仍可藏展,剩殘片者仍有參考價值而加以珍存,此即「考古」角

度的範疇。「收藏立場」是指以保存文化資產為信念,藉玉器的系列收藏來宣揚中華文化的

傳統,達成傳承中華文物之目的。因此其玉器的保藏必須界訂特定的範圍或系列,而以此原

則做為「收藏的標準」,否則將導致藏品漫無主題,既損力又耗財的結果。如,收藏家可將

「各朝代龍形玉珮」做為收藏的主題。基於此,收藏立場對於玉器各種品相的優劣認定便較

有彈性。若是合於「收藏標準」且稀有性高的,在品相方面做些微的讓步亦是無可厚非,此

即「收藏」角度的作法。「玩賞立場」是指藉玉器的品鑑玩賞為手段,以「不僅傳承中華文

物,而且傳承中華文化的傳統藝術觀暨哲學觀」為目的。由於玉器必經賞玩的程序,因此合

於珍藏的,在各方面的品相上均有極為嚴格的要求,且於標準的認定上較無彈性。「玩」,

是注重玉器的藝術造詣、哲學意義,亦即玩其味道。「賞」,是鑑賞玉器的「工、色、地」

三項目。「工」,是指雕工造型;「色」,是指沁彩蝕痕;而「地」,是指玉種質材。故所

謂「玩賞」,乃是「玩玉器藝術哲學之味道,賞器件工色地之變化」。此即「玩賞」角度的

主題。研究古玉不論採取何種立場,必須認清其所專注的重點:重點不同,知識各異。若研

究前不事先加以設定,則必如海上浮舟無所依憑,最後將導致不知所從的後果。

 

二、古玉玩賞立場如何入門?

說明:古玉玩賞立場所需具備的知識,除了包含廣泛的考古與收藏立場的知識外,尚需具備

戰國以降佩戴玉器的哲學觀,與宋代以來玩賞古玉的藝術觀。至於玩賞古玉的入門常識,仍

是坊間多見古玉書籍中所言的古玉「型制」、「紋飾」、「材料」、「製作」與「用途」等

方面的常識。具備此等常識之後,再尋找機會實踐「多聽」、「多看」與「多觸摸」的「三

多養眼」原則。「三多養眼」是傳統的術語,也是古玉辨識的唯一途徑。所謂「養眼」,就

是培養辨識古玉真偽優劣的「能力」。「多聽」,是指多聽「專家」的言論,然首先應辨識

何者是真正的專家。所謂「專家」,包含古玉玩賞家、古玉收藏家與古玉考古家。「多看」

,是指多看「藏家」的藏品,然亦須辨明何者是真正的藏家。「藏家」是以古玉收藏為目的

,故其藏品必是豐富而有系列性,值得一賞。「多觸摸」,就是多觸摸「商家」的玉貨,然

應特別留意觀賞的手法,以免古玉墜地破損。「觸摸」之目的,在「觸」其「手頭份量」,

在「摸」其「潤膩程度」。另外,觸摸時需注意的是:貨有真偽、品有精劣。不見「真精」

,則不知「偽劣」;不觀「偽劣」,則無分「真精」了。

 

三、何種人是研究古玉的專家?

說明:一般被認定是專家者,不外乎是多讀了一些古玉出土的記錄、多看了一些坊間出版的

古玉圖書、以及多跑了幾家典藏古玉較多的博物館。再甚者,有的專家經常發表古玉「獨家

見解」的文章,或是經常出入販售古玉的商市,最終或許也會收藏一些古玉藏品。這裡面大

致包含兩種人:「考古派」的專家與「玩賞派」的專家。前者多任職於各大博物館,對古玉

的館藏如數家珍,且對古玉型制、紋飾與用途等事項的敘述可謂頭頭是道;後者則是各個自

立門戶,各有一套玩賞評量的尺度,然與考古派專家相同的是,他們談起古玉也可以是口若

懸河。這兩種人由於所處環境的影響,必然產生無法顧及全局的窘境。考古派專家沈浸於有

限的博物館藏品,故視野相對侷促,引經據典難脫狹隘範圍。雖說近年古玉仍間或出土,然

絕對無法與廿年以前大陸盛行盜墓所挖出的古玉數量相抗衡,此等盜取的龐大古玉,最後均

落入民間的收藏。由於對研究古玉的內涵相異,故考古派專家對於民間的接觸相當稀少,因

而導致對非館藏藏品真偽判斷的疏失。相對的,玩賞派專家對於古玉知識的獲得,多半是經

由古董商、作偽者,抑或另一玩賞家的論述中去蕪存菁,甚或是來自錯誤收藏的教訓。無論

如何,能產生自己一套古玉辨偽方法的,都是歷經數年大徹大悟的結果,因此玩賞派專家對

於外來的異議難以虛心自省,故而導致牛角尖愈鑽愈小的困境。那麼,何種人才是研究古玉

的專家呢?這個問題實在難以回答,非親身體驗是無法定論。可以確定的是,身居古玉相關

的職位與是否是古玉專家並非是必然的關係。筆者看過博物館的古玉權威看不懂偽品,也看

過博物館的古玉權威借展民間收藏家的偽品,甚至知道一些民間的玩賞家收藏的大多是贗品

。可以相信的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現代的骨董商對真偽的論述均不可信。骨董商是以營利為

目的,是不是古玉專家並不重要,只要會投玩賞家所好,就算是刻意訂作的仿品,一些玩賞

家也會不疑地收藏。因此在往昔,玩賞家與骨董商是絕對分離的,玩賞家雖靠骨董商供貨,

卻不靠骨董商提供古玉的知識,反觀現在有些人雖自稱是玩賞家實際上卻是骨董商。

 

四、研究古玉需要找個研究古玉的專家學習嗎?看過很多書就可以成為古玉專家嗎?

說明:這個問題就是現今古玉初學者欲進入古玉研究的瓶頸。坊間有關古玉的書籍與雜誌,

近年來實在是前仆後繼的競相出版,這是一種可喜的現象,也是一種可憂的現象。喜的是古

玉文化的蓬勃發展,憂的卻是出書品質的日見低落。以往出書的作者大多是真正的玩賞家或

考古學家,而現在出書的作者卻多見商賈與販夫。出書若是為了買賣,那格調能高嘛。所以

現今出版大多數的古玉書籍除了照片以外,鮮少能有知識或經驗傳承的功用。而民初以前由

於照相技術的缺乏,當時出版的古玉圖書充其量只有手繪紋飾,並無任何照片可供參考,導

致現代的讀者對於不明的詞彙,只能從字裡行間猜測其義,而號稱專家者在無法瞭解真象之

餘,索性加之以「不合科學」的罪名,全數予以推翻,一了百了。久而久之,古玉玩賞的正

途岔了路,人皆以為研究古玉就只在分辨真偽、型制、紋飾與用途而已。再說,就算書籍中

有彩色圖片的輔助,也無法免於與實物有基本色差的差距。綜合前述所論,對於「看過很多

書就可以成為古玉專家嗎?」這個問題,答案是:「沒辦法」。於是反觀上一個問題,「玩

賞古玉需要找個研究古玉的專家學習嗎?」,答案當然就是「絕對必要」了。不論古玉學習

者的研究立場為何,是考古立場抑或是玩賞立場,都必須有個專家給予必要的指導;然而有

個前題,這裡所謂的古玉專家必須真正是個專家,而不是職位上或商場上的名義專家。很遺

憾的事實就是,不論自己看過多少書,過手過多少玉器,倘若沒有前輩專家的指導,絕對很

難脫離書本上的窠臼,當然也無法對古玉作出正確地判斷。

 

五、欲成為「古玉玩賞」的專家,可以應用「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的原則嗎?

說明:根據上個問題的說明,不論看過多少書籍,若是無實務玩賞經驗與真正專家給予必要

的指導,則無論如何努力也無法成為古玉玩賞的專家。因此,不僅「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

葛亮」是不成立的假設之詞,就算是一百個臭皮匠也無法勝過一個諸葛亮。

 

六、為什麼以前從未聽過「古玉玩賞」這個名詞?坊間的書籍也多未提及?

說明:自宋代以降,玉器的研究即分為二大支系:其一是以探討古玉形制用途的新興考證

派,其二是以體悟古玉哲學雅趣的傳統玩賞派。溯自宋朝龍大淵等人編纂的「古玉圖譜」開

始,見著錄者,多以考證角度撰文申述,偶或提及賞玩沁彩,然多語焉不詳、多所混淆。至

於古玉賞玩一支,基於哲學真諦之體悟,歷代僅以「口傳心受」的方式傳承,絕少訴之論著

,這也是為什麼很少人聽過「古玉玩賞」這個名詞的原因。「古玉玩賞」實際上也是一門「

學術」。所謂「學」者,學理也,指原理原則;「術」者,手段也,指方式方法。「學術」

一詞,即指具有原理原則的內涵基礎,而可用方式方法的實踐為之者。對於古玉玩賞而言,

「古玉」本身即具有深奧厚樸的原理原則,且其可依中國獨特「玩賞」的方式方法作為實踐

手段,由於其具備「學術」的條件,故應名為「中華古玉玩賞學術」。

 

七、古玉玩賞的最基本目的是什麼?

說明:古玉玩賞的最基本目的,用一言以蔽之:在「區分雅、俗」而已。古人有云:「身佩

古玉三分雅」,即使是個販夫走卒,若身佩古玉,亦顯三分雅氣。古玉的愛好者大概都聽過

「雅集」這個名詞。所謂「雅集」,是指玩賞家以「雅」的舉止─從容不迫、好整以暇,於

「雅」的氣氛,觀賞「雅」的玉器。此種「雅」的環境,乃中華文化所特有,是人類生活的

高尚情操。綜言之,「雅集」者,乃集「雅人、雅器、雅趣」三者於一處之謂。若是一個古

玉玩賞者舉止粗俗、言談鄙陋,那還真是失去了玩賞古玉的意義。「讀書在變化氣質」,同

樣地,玩賞古玉也是在「變化氣質」,使趨於「雅境」而已。

 

八、什麼是沁?古玉真的會受沁嗎?

說明:「沁」一字,根據說文解字注,為「水名」,如「沁水」。唐代時,已將「沁」假借

為「浸」,至此,「沁」、「浸」已是相通。清代吳大澂的「古玉圖考」中已記載有「水銀

沁」的名詞。到了陳性著「玉紀」一書,已錄玉之沁色「十三彩」。因此,至少在清朝以前

,「沁」或「浸」字已被玩賞家所使用。前文第六問的說明中曾提及:「溯自宋朝龍大淵等

人編纂的『古玉圖譜』開始,見著錄者,多以考證角度撰文申述,偶或提及賞玩沁彩,然多

語焉不詳、多所混淆」。古代所著古玉的書籍中,除了「玉紀」,及其後的「玉紀補」、「

玉紀正誤」這三本書曾提及古玉玩賞的片段外,餘皆本諸於考證派的觀點。可惜的是「玉紀

」三書的作者對古玉玩賞仍未得真髓,故論點正誤皆具,導致入門玩賞者的無所適從,這也

是現今學院考證派極力攻訐沁色觀點的主因之一。然至今對「沁」一字具最佳釋義的,仍是

李鳳公在民國十四年出版的「玉紀正誤」中之記載:「玉為黏土硅酸鹽之化合物,其硬度光

澤色素,亦因種種所含之性質而異。明乎玉之構造,則玉入土,其受沁理由亦甚明顯。蓋玉

入土年久,地中熱力蒸發,玉面之硅酸溶解,玉之硬度,賴硅酸保護,今失却保護能力,則

外物自然侵入,此玉之受沁極大原因」。將此釋義證諸古玉玩賞實物,的確是極為吻合,故

知古玉受沁是一種出土的普遍現象。然而在學院考證派的專業眼光而言,卻又不見得是那麼

一回事。一位曾在故宮博物院執事過的陶瓷專家,在其所著的一部古玉圖書中寫道:「沁或

浸這兩個字,用在形容玉這個材料上,只能做為一個美感的形容詞來看,譬如說玉質色澤的

變化,如『五色之浸潤』,………,但是如果把形容詞誤為名詞或者是動詞,因而認為『玉會

受浸(沁)』,就今天的知識標準來看,恐怕就很不科學了」,又說:「古人形容美玉,常

有『五色之沁(浸)潤』之句,原意是指玉料色澤之變化,其自然流暢處,有如色彩浸(沁

)染一般的意思。不過後代玩家中,有些人誤會了原意,把玉的質料,想像成和水一樣,於

是把『浸潤』這個審美的形容詞,逐漸轉變為『浸(沁)頭』這個名詞。而將岫玉、南陽玉

、藍田玉等等玉料中,那些不太透光的雜色部份,稱之謂『沁』色,而把比較透光的部份稱

為『開窗』」。以上的論述實在令人匪夷所思:(1)筆者不知這位專家是不是國文程度欠

,而能將最早是個名詞,後被唐人引申為動詞的「沁」字,說成是個形容詞。辜不論「五色

之沁潤」出自何處,然以此詞析之,很明顯的這個「沁」字的確是在說玉的受沁現象,整句

的意義是說:「如同玉受沁之五種潤澤美色」。恰好,玉之主要沁色是有五大系列。(2)

位專家可能完全不懂古玉的玩賞,在玩賞家的術語中,也只有「沁」,而無「沁頭」之詞。

(3)這位專家的結論是,「『沁』是玉料中的雜色部份,玉是不可能會『受沁』的,而相信

玉會受沁的人是無知又不科學的」。邏輯學上說「不知為無有」是錯誤的邏輯觀念,也就是

說「不知道的事物就判定為不存在,是犯了邏輯上的錯誤」。這位專家就正犯了這個毛病,

不去探求「沁」的有無,反而以不科學為由全面推翻其存在,連帶相信有沁的玩賞家全都被

打成迷信一族,還真是應驗了「少見多怪」的成語了。再者,為何這位專家沒有提及和闐玉

呢?出土的和闐玉玉肉中也有其所謂的雜色部份,那是不是玉料開採時本身就存在的呢?其

未提及和闐玉,是因為和闐玉採出後玉肉一般都鮮少包含雜質,且色澤多單一,當然玉皮有

時是存在的。就筆者玩賞古玉的實務經驗中,出土高古玉器的受沁現象絕對達到百分之九十

以上,未受沁之玉器大都與其入葬時所擺放的位置有關。至於這位專家所言「岫玉、南陽玉

、藍田玉等等玉料中,那些不太透光的雜色部份」,在玩賞術語中被稱為「玉皮」或「陽沁

」,乃用與入土後之受沁現象(稱「陰沁」)加以區別。也就是說,玩賞家早已分辨出有陽

沁與陰沁之別了。

 

九、為何一定要為沁色取名呢?沁色名稱與沁入的物質有何相關?

說明:前文第六問的說明中曾提及「古玉玩賞是一種學術研究」,而任何一種學術均有其專

有的名詞,甚至許多技術也有其各自的術語。如數學、化學、物理、工程等學術都有專有名

詞;再如油漆業也有術語,如油漆色有「夕陽紅」、「象牙白」等色調;古人研究陶瓷的釉

色與開片有「寶石紅」、「鴨血紅」、「鱔血紋」、「蟹爪紋」、「蚯蚓走泥紋」等諸多術

語,至今仍沿用;研究銅器的鏽色有「鸚哥綠」、「棗皮紅」、「鬼臉藍」等詞彙;收藏印

章的顏色與性狀有「芙蓉白」、「雞血紅」、「荔枝凍」、「蘭花青」、「燈光凍」等多種

名詞;國畫山水畫的皴法有「牛毛皴」、「亂柴皴」、「釘頭鼠尾皴」、「小斧劈皴」、「

雨淋牆頭皴」等等。同樣地,研究古玉也有其必要的沁色術語。重點是,各行的研究者對這

些名詞所代表的意義大多是了然於胸,鮮少爭論。假如說這樣就是不科學的象徵,那麼試問

那一種學術或技術是科學的?那為什麼當初要發明這些名詞術語呢?答案一是瞭解了術語,

就是行內之人,聚集研究討論時就不會多耗時間在描述一個名詞或動詞;二是有了專門詞彙

,就能與其他研究行業隔開,故可做為擁有專門技術或學問的代表知識;三是只要是玩賞的

專門詞彙,大多是文雅有加,能將研究者之氣質提升至「雅」的境界。因此追根究底,任何

玩賞學術或藝術的術語使用,都是在潛移默化人類的氣質情操。有關「沁色名稱與沁入的物

質有何相關?」這個問題,時常有人垢病地說:「鐵鏽沁」是鐵鏽沁成的,「銅綠沁」是銅

綠沁成的,難道「壽衣沁」是古人入殮所穿的壽衣顏色沁成的?並因此而推翻沁色之說。若

照這樣的理論來說,陶瓷術語中的「蚯蚓走泥紋」是不是蚯蚓走在釉上所產生的?國畫皴法

中的「小斧劈皴」是不是用小的斧頭劈出來的?這樣的推理不是很可笑嗎?專業術語產生的

狀況有二:一是對實際狀況的描述;二是對狀況做形似或色似的描述。前者如「銅綠鏽」一

詞,後者如「亂柴皴」一詞。至於古玉中的沁色名稱,如「鐵鏽紅」屬於前者,而「棗紅沁

」屬於後者;當然「壽衣沁」亦屬於後者。另外,在「玉紀正誤」一書中李鳳公曾垢病所謂

的「血沁」,其言:「最奇者,謂受血沁色赤,彼以紅者為血沁。殊不知屍體入土,血液腐

敗,已無色澤可言,安能於千百年中蓄此能力以渲染最堅之玉石乎」。李鳳公所言極是,然

其可能不知:在正統的古玉玩賞術語中是沒有「血沁」一詞的。雖說「古玩指南」中曾載:

「璊斑又謂血沁,一名尸沁,俗曰血沁」,然該術語的產生應是當時古玉骨董商自創之詞,

而後以訛傳訛所致。

 

十、若古玉成器年代較遠,那麼其刻工是否就較粗?

說明:古代雕刻玉器的工具至今大都未明,但可以推測的是,砣具的使用應該是起源很早。

根據玩賞實務的經驗可知,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砣具與管鑽的使用。無論如何,不僅每一

個朝代在古玉雕刻史上都有其特殊的刻工或風格,而且大多的古代刻工至今均無法仿製。某

些特殊的刻工實際上均起源於新石器時代的晚期(即考古學上所謂的「文化期」),如「游

絲紋」起源於良渚文化,「隱刻」(即「影刻」)起源於龍山文化,而「隱刻」的技藝至今

仍無法加以仿製。實際上,文化期的玉雕有些是傑出的精美,而近代的玉雕有些卻是出奇的

粗糙。所以並不是古玉成器的年代愈久遠,其刻工就必定愈粗。

 

十一、有謂古玉是有生命的,真的嗎?

說明:「古玉玩賞」為什麼迷人,因為其中包含兩個步驟:「盤玩」與「欣賞」。上等的古

玉在盤玩的過程中,玉肉內似會分泌潤膩的玉油,而突顯出玉質誘人的光澤以供欣賞。「古

玩指南」中,針對上等玉的標準有如下之記載:「質地以溫潤縝密,光澤如脂肪,摸之靈泉

應手而出,半透明而顯敦厚涵樸者為上」。其中以「摸之靈泉應手而出」該句最為傳神。在

實務的經驗中,的確有如此傳神的古玉出現。賞者用手在盤玩時,可感覺玉皮上著附潤膩的

玉油,若不信以巾拭去,須臾,靈泉又會湧出。這種現象,不是玩賞家是無法體會的。若以

此現象謂之古玉是有生命,那真可謂名符其實。另外,剛出土古玉的盤玩還有一種現象,那

就是同一塊古玉,若給不同的人盤玩,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結果:盤玩出來的古玉可能變潤澤

,也可能變晦暗。這種出土古玉經盤玩後會產生巨大變化的現象,也可視為古玉是有生命的

憑據。

 

十二、古玉玉質的顏色怎麼分類?那種玉質才算是好玉?玩賞古玉一定要玩白玉嗎?

說明:自漢代以降,玉器的雕造均以新疆和闐玉為大宗;而和闐玉的玉色,乃以「黃、白、

青」三色系為主,稱為「三正色」。至於戰國以前,「地域玉」的使用量頗大,因此有各式

珍貴的玉色與玉種出現。至於玉質的優劣好壞可由兩方面來判別︰一是視覺的,二是觸覺的

。視覺的標準是︰「溫潤、光澤、乾淨明潔」。而觸覺的標準在於︰「細膩、柔和、手頭沉

實」。基本上合於這兩項標準的,不論何種玉色,即被認為是優良的玉材,均可供賞玩。實

際上,戰國以前流行淡黃玉,戰國至宋代白玉較為興盛,宋明以後卻轉而重青黃玉,降至清

代民國又恢復喜好白玉了。所以一個玩賞家並不一定非重某種玉色,只要是優良的玉種,就

有賞玩的價值。

 

十三、古玉需不需要保養?怎樣才是正確的古玉保養方法?

說明:古玉經過入土的歷程,統稱為「舊玉」。舊玉出土後,未經盤摩過者謂「生坑品」;

經過盤摩潤澤重現者,習稱「熟坑品」。所謂「盤摩」,就是令舊玉透過佩戴、觸摩、浸滌

、鬃刷等方式,而重現沁彩或玉質的美感與潤澤者。生坑的保養:未經盤摩的生坑品,不必

穿繫保存,以「物嵌盒」(俗稱「錦盒」)存之。其保存之目的乃在保護生坑品的皮殼,使

賞玩時不致經常用手觸摩玉表,導致皮殼剝落成為熟坑。熟坑的保養:熟坑品經長久的盤摩

,皮殼已不易剝落,故可用手把摩玩賞,然必須穿繫保存,以免在玩賞間不慎失墜於地。同

時熟坑品若為避免相互碰撞,亦可訂做物嵌盒保存之。熟坑品經賞玩佩戴後,經常會於玉表

黏附一層污膩與油氣,故應於每七日做一次養護程序。古玉養護之目的,乃是在去除玉表受

阻的異物,使玉表的毛細孔暢通無阻,玉內靈泉出路無礙,此之謂「甦玉」。甦玉的方式,

古法是將古玉置入茶葉中,以茶葉吸取玉表的濕膩,恢復潤澤的外貌;今法則以滑石粉為上

,將其覆蓋於玉表一二日,拭去後即現潤澤。而所謂滑石粉,今亦可以痱子粉代之。另外,

坊間有傳以販售的玉油塗抹古玉表面,或將古玉搓磨人鼻兩側油垢之法,絕不可用,否則久

之將導致玉內靈泉無法順利外湧,而形成古玉枯死的後果。

 

 

半墨堂版權所有 © 2005 Inkslab Pavilion.  All Rights Reserved